“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被忽略的诗情画意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被忽略的诗情画意2020-10-13 20:08五杯茶 阅读:79 字体: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被忽略的诗情画意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被忽略的诗情画意
  游览过武夷山的人,多数有乘竹筏欣赏过九曲溪的美景,然而有认真留意过九曲溪中茶灶石者就不多了。
  在这不多的人群中,知道一代理学宗师朱熹为这块茶灶石,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茶灶》的,估计就更少了。
  是否有点遗憾?没关系,现在来弥补一下。
  在武夷精舍门前的溪水中央,有一块天然的岩石,石上有不少凹坑、洞穴,像是石灶一般,传说是古时仙人在此煎茶品茗而遗留下来的遗迹。
  朱熹就选择在拥有这块茶灶石的溪边,建设著名的武夷精舍用以传道讲学。
  朱熹是否是受到自己对茶偏好的影响,才选择这个地方的呢?无论猜测对否,但朱熹对这块茶灶石的喜爱,却是有诗为证的。
  朱熹专为此石而写的题为《茶灶》的诗歌为: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
  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
  诗的大意是:从前神仙被这里的好茶、好景所吸引,在此煎茶品茗,而将石灶留在了溪水的中央。
  有如《诗经·蒹葭》中所描绘的“宛在水中央”那般的唯美,令人浮想联翩。
  仙人们早已饮罢好茶,乘着方舟而去,留下茶灶石上那袅袅的茶烟,透过历史的时空,将细而悠长、淡而弥远的茶香送来。
  这诗的意境,美得让人陶醉在遐想的美丽与茶的幽香之中而不能自拔。
  事实上,这首《茶灶》是朱熹为记录武夷精舍及其周边美景所作的《精舍杂咏十二首》之一。
  朱熹在《武夷精舍杂咏诗序》中写道:
  钓矶、茶灶皆在大隐屏西,矶石上平,在溪北岸。
  灶在溪中流,巨石屹然,可环坐八九人,四面皆深水,当中科臼自然如灶,可爨以瀹茗……总之为赋小诗十有二篇,以记其实。
  若夫晦明昏旦之异候,风烟草木之殊态,以至于人物之徜徉、猿鸟之吟啸,则有一日之间,恍惚万变而不可穷者。
  同好之士,其有以发于予所欲言而不及者乎哉?
  意思是说:钓矶、茶灶石都在隐屏峰的西侧,钓矶石上平,在溪的北岸。
  茶灶石在溪流中央,巨石屹立如中流砥柱,其上约可坐八九人,四面皆环绕深水,石的当中有凹坑,自然如灶,可生火用以煎茶煮茗……总之,为这些美景赋小诗十二篇,以记其实。
  若遇到阴晴、明暗变化的气候,山川草木笼罩在云雾风烟之中,幻化出各种各样的景色,以至于人物在其中徜徉、猿鸟在其中吟啸,于一日之内,恍惚之间,即可衍生出万千变化,以至无穷。
  同我一样喜欢这幽静、清丽山水景色者,或者也有所感慨,因而吟诵出我想要表达而没有完全表达的诗情画意来。
  朱熹不仅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刻意在此溪边,面向晚对峰与茶灶石处,建了一个“晚对亭”。
  每每有客人造访时,他总是要将他们带到晚对亭来,在欣赏茶灶石等美景的同时,烹茶品茗、谈古论今。
  受此情此景的感染,有许多文人雅士,以此茶灶石为题,赋诗唱和。
  与朱熹同时代,著有《通鉴纪事本末》的著名史学家袁枢,就曾经写过唱和的《茶灶》诗,其诗为:
  摘茗蜕仙岩,汲水潜虬穴。
  旋然石上灶,轻泛瓯中雪。
  清风已生腋,芳味犹在舌。
  何时棹孤舟,来此分余啜。
  是啊,何时棹孤舟,来此分余啜?同样拥有文采与诗才的你,何不速来武夷山,品一品让朱熹如此痴迷的武夷茶,赏一赏如此诗情画意的茶灶石,品读一番朱熹如此优美的《茶灶》诗呢?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被忽略的诗情画意茶灶石 在这不多的人群中,知道一代理学宗师朱熹为这块茶灶石,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茶灶》的,估计就更少了。

茶灶石

支持原创,感谢原作者,当前文章内容由茶友提供让茶友参考之用,如需删除请随时联系我哩

    • 茶灶 茶灶 4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被忽略的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