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茶图(整理了两天,不收藏太可惜了!)

史上最全茶图(整理了两天,不收藏太可惜了!)2020-10-05 17:28五杯茶 阅读:83 字体:
史上最全茶图(整理了两天,不收藏太可惜了!)

(唐、五代茶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迅速普及开来,到唐代成为“比屋之饮”(陆羽语),体现大唐饱满的时代精神孕育而出的品饮嗜好。
  陆羽所 著《茶经》是对当时饮茶的一个文本总结。
  
  虽然煮法是唐、五  代时 期的主流饮茶方法,但是宋元时期主流的点法和明清时期的泡法在当时都已经出现。
  唐、五代时期的茶画为我们细腻地展示了品茶生活的内容和意义。
  
  《萧翼赚兰亭图》根据唐代何延之《兰亭始末记》,画萧翼为唐太宗从辩才处骗取《兰 亭序》墨宝的故事。
  这里所选的是现存的两个宋人摹本。
  画面中辩才趺坐禅榻,正与来客萧翼款款而谈。
  画面左部是唐代具代表性的茶末入铛煮法。
  《萧翼赚兰亭图 》描绘了客来煮茶的场景,成为现存最早表现唐代煮茶法的绘画,展示了初唐时期寺院煮茶待客 之风尚,提供了唐代煮茶法的形象史料。
  从初唐起,饮茶就已 经进入 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由此可 知,陆羽()所著《茶经》,是对茶在当 时“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的 文本化总结。 
  
  此屏风画1972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地区,画面以弈棋为中心,描绘贵族妇女生活。
  左图的侍女手抬一盏茶。
  
  《宫乐图》以工笔重绘写十二佳丽奏乐饮茶赏曲场面。
  该画也表明茶饮 在当时已与上流社会日常生活以及高雅艺术 紧密结合。
  
  此画是中唐时期中小贵族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
  西晋弘君举《食檄》描写宴会“寒温即毕,应下霜华之茗”,即酒宴客来,寒暄后先上茶
  画面背景衬以花朵流云,更烘托出欢快的气氛。
  此图格调简率自然,不拘绳墨,人物神情鲜活,妙趣横生,线条自然流畅,生动活泼。
  作者以近乎写 意的笔致,描绘出 富有个性的形象,是一幅珍贵的历史风俗画。
  
  《调琴啜茗图》以工笔重描绘园 林中贵妇品 茗听琴的优雅情调。
  周昉(约),又名景玄,字仲 朗,唐代著名画家,善画仕女、肖像和佛像。
  
  画面表现了 女子在七夕节摆上茶果供品,乞求心灵手巧的情景。
  点茶是用茶箸或者茶匙、茶 筅在容器中将沸水(宋人称“汤”)与茶粉调出泡沫的技巧。
  点茶 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在茶盏中点饮;一种是在茶盆中点好,饮用时用勺舀到茶盏里。
  在茶盏中直接点,如李嵩的《罗汉图》;茶盆点茶,可参见刘松年 的《撵茶图》。
  (宋代茶画)
  宋代将茶饮上升到品玩的游戏层面,斗茶之风盛行。
  宋徽宗就是斗茶、分茶艺术的高手,不仅自己亲为,自己书画,而且承唐开宋,引领宋代成为中国绘画的黄金时代。
  这是一个文质彬彬的时代,人 们借茶来内省,来探求人生美的理想。
  
  笃信道教,自称“道君皇帝”的宋徽宗 赵佶,艺术天赋极高,创办宣和书画院,培养书画人才,引领书画艺术的审美品格,使北宋绘画走向辉煌。
  今天欣赏存世的宋代作品,令人叹为观止。
  这幅《文会图》就是宋徽宗所画的茶宴杰作。
  
  宋徽宗赵佶() 精于茶事,撰有《大观茶论》。
  宫中举行茶宴时,他常常亲手点茶赏赐群臣。
  此画是精于茶道的宋徽宗对于宋代龙凤团茶点法和品饮环境的生动写照,细致的笔法刻画出园林里点茶品茗的盛况。
  
  《春游晚归图》描绘了一老者踏青后骑马回府时的情景,十个侍从前后簇拥着老者,或搬椅,或牵马,或挑担。
  其中的担子揭示出野外品茶归来的信息。
  前担是茶炉,上有点茶用的汤瓶;后担是都篮,内置茶具
  老者坐于马上,持鞭回首,仿佛意 犹未尽。
  图中景物十分幽雅,柳林成浪,宫城巍峨,充满春天的气息。
  
  《瑶台步月图 》描绘了中秋时节仕女登台拜月、赏月、品茶的场景。
  刘宗古,京师(今河南开封)人。
  北宋末南宋初宫廷画师,工人物、山水。
  
  《童嬉图》中,画面右前方有船形茶碾一只,茶 碾 后有一黑皮朱里圆形漆盘,盘内置曲柄锯子、毛刷和茶盒。
  该壁 画真切地反映了辽代晚期的点茶用具和方式。
  
  北宋晚期张择端的 《清明上河图》代表了古代风俗性绘画的最高成就。
  它描绘了 北宋首都东京汴梁(今开封)的繁华市景。
  画面以虹桥 为中心,展示出汴河两岸的城乡景象、节日风俗和汴河上漕运的繁忙与进城以后市肆百业的实况。
  其中就有很多供人歇脚品茗的茶铺,再现了当时市井中的饮茶风貌。
  
  此图描绘宋代点茶场面,有具体过程、用具等。
  在棕榈树前峭立的太湖石边,左前方一人坐在矮几上,正在转动碾磨磨茶,磨边有茶帚、筛茶的茶罗、贮茶的茶盒等,是宋代点茶品饮的真实写照。
  
  此图描绘松林下几个文士正在鉴赏古玩,有细细端详者,有若有所悟者,有默默揣摩者,神情不一。
  旁有僮子扇火烹茶。
  画面表达了清静脱俗的闲情逸致。
  
  描 绘细致,人物生动,一色的民间衣着打扮,这是宋代民间斗茶的真实写照。
  斗茶, 或称“茗战”,先是从比赛茶叶质量的好坏开始的,而后发展为好玩的游戏,人们从中获得细微感受自然奥妙的契机,得到极大的娱乐满 足。
  茶味、茶香是斗茶的基础,由此而生的茶汤艺术化视觉美感,设定了斗茶的游戏规则。
  斗茶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茶艺是宋人的分茶。
  分茶有两个概念,一是水沸后,一瓢一碗分到茶碗里;一是演绎碗里茶汤的图像变幻。
  分茶玩法指后 者,是宋茶的绝技,更成为表演观赏的一种杂技,堪称游艺化茶道之极。
  
  “传移模写”使中国绘画古迹得以留存,从中也可看出一代代高手摹仿演绎过程中对画作的理解和时代气 息的变化。
  虽然宋代兴极一时的点茶随元帝国的建立而衰落,至明清已不存,但栩栩如生的画作,使我们又回到了那个时代 。
  
  《斗茶图》画有六人,两边各三,相对比试,一决雌雄 ,是存世最多的画面结构。 
  钱选也画有这么一幅,现存于日本大阪美术馆。
  人物一律头戴幞头,腰挎雨伞。
  每人有一都篮(便于随身携带,可存放所有茶具的竹编容器 ,陆羽《茶经》设定),或手提,或放于地上。
  都篮内有汤瓶,下置茶炉,旁有炭、扇、火箸、茶碗、茶合等茶具。
  汤瓶瓶嘴细长尖利,便于点茶时急缓曲直的水流把控。
  茶合内应是散叶茶磨成的茶 末,便于取点、斗试。
  (元代茶画)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文人士大 夫大 多隐居山林,水墨山水画是他们表达心 境的方式, 品茗成为一种人生寄托。
  
  此图墨笔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之意,以古托今,借陶渊明 田园生活抒发自己的怀抱,其中绘入了当时的点茶场景。
  以工细白描作人物,以较粗放的笔画山水树木,其绘画手法既有宋时遗韵,又开元代逸笔先路。
  据卷后题跋知,此图为画家九 十岁时所作。
  
  此图以重屏的方式表现了园林品茗的悠闲情趣。
  这种画中有画又有画的构图,称 为“重屏图”。
  刘贯道,字仲贤,中山( 今河北定县)人。
  元朝宫廷画家,善画人物、释道、山水和花鸟 。
  山水师法郭熙,人物、花鸟集各家之长。
  
  《茶道图》生动地再 现了元代点茶场景。
  长桌后三人正在配合着点茶:中间一着朱 红衣男子双手执汤瓶,正往旁边女子手中的盏内注水;女子左手端盏,右手用茶箸搅茶沫;右侧一着红衣女子双手托一茶盏注视着他们,等待点下一盏茶。
  长桌上放着点茶器具, 有内置茶勺的大碗、黑托白瓷茶盏、绿釉小罐、双耳瓶。
  桌前侧还有一女子跪在炭炉前烧水 候汤。
  
  《道童》绘一面带喜色的道童,手持带托茶盏奉客。
  应是春日,那湖石后的牡丹正盛开着,几株修竹前的茶案上有一叠茶托与茶碗,风炉上有茶鍑,风炉旁有一带盖茶合,上斜贴长方形纸条,书“茶末”二字。
  画面再现了千年前园 林点茶奉客的场景。
  
  此图绘远处青峰叠嶂,古寺掩映,近岸陂陀老松,水边泊一扁舟。
  舟船上置?长方矮几,一翁左手抚琴, 右手轻摇羽扇,一僮子弓腰烹茶。
  画左上方有张翥题诗:“傲兀扁舟云水滨,笔床茶灶曰随身。
  底须别觅君家号,又是江湖一散人。
  ”
  这是以“茶圣”陆羽隐居苕溪为题材的山水画,体现了元代文人的生活理想。
  远山近水,有一平缓的山岩突出水面,一轩宏敞,堂上一人抚膝而坐,旁有僮子拥炉烹 茶。
  画前上首押“赵”字朱文方印,题“陆羽烹茶图”,后款以“赵丹林”。
  
  此图梅枝横斜而出,枝条简疏。
  枝节交叉处梅花竞 相吐蕊,表现了野梅的清绝韵致。
  笔墨精 练蕴藉,主干以淡墨挥洒,浓墨点苔,苍古老拙。
  分枝以中锋勾撇,挺拔坚韧。
  梅花以圈花法绘出,颇得扬无咎笔意。
  图上自题长跋,叙述至 正六年(1346年)暮春时节,与友人郑文中、释隐 云游历浙江金华龙寿觉 慈寺,受到贞叟师设茗款待,特画墨梅以赠的经过,并赋诗以记。
  
  图绘园居闲适之景。
一文士闲坐轩中,左侧廊中一僮子双手捧盏前来奉茶,草堂四周高梧环绕,间以桂树和竹林。
  此画笔法秀雅,设色工丽。
  (明代 茶画)
  明太祖朱元璋罢进龙凤团饼茶,改进芽茶。
  煮法、点法逐渐淡出,饮法改为简便的芽叶冲泡。
  明代城市化发展迅速, 茶馆林立,园林兴盛。
  文人士大夫优游于山林,品茗活动的内容有:琴、棋、书、画、诗、酒、花、香。
  品茶,作 为一种符号,纪游、饯别、雅集、卜居,都有它的身影。
  明代茶画是当时人们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形象资料。
  绘画风格上,雄强浙派及文雅吴派各领风骚。
  
  画面上两人相对坐于地,年少者双手捧紫砂壶,仰头面向年长者,若有 所问;年长者左手抚下颏,若有所答。
  两 人神态喜乐恬淡。
  年长者身后的条几上,花瓶内插着玉兰花。
  画面左下角风炉上搁着东坡提梁壶烧水,旁边放着蒲扇。
  表现了初春煮茶问道的景致。
  
  《西园雅集图》描绘的是北宋驸马都尉汪诜府邸中的园林雅集活动。
  王诜请善画人物 的李公麟,以白描手法, 把自己和友人苏轼、苏辙、黄鲁直、秦观、李公麟、米芾、蔡肇、李之仪、郑靖老、张耒、王钦臣、刘泾、晃补之以及僧圆通、道士陈碧虚十六人画在一起,主友加上侍姬、书僮,共二十二人,取名《西园雅集 图》。
  由于苏轼、 苏辙、黄鲁直、李公麟、米芾等人都是千年难遇的翰苑奇才,后人景仰之余,纷纷摹绘《西园雅集图》。
  著名画家马远、刘松年、赵孟頫、钱选、唐寅、尤求、李士达、石涛、丁观鹏等,都曾画过《西园雅集图》。
  以至于“西园雅集图”成了人物画家的一个常见画题。
  其上往往画有烹茶品茗的场景。
  
  此 图工笔绘写三文士舒坐于松 荫下品茗、读画、吹 奏乐器,一僮汲涧水,一僮烹茗。
  所谓一人品茗得茶神,三人品茗得茶 趣,与友松下泉边文会品茶半日,一期一会,可抵尘梦十年。
  此幅画佚名印, 《石渠宝笈三 编?延春宫》著录。
  
  《衡山先生听松图》画文徵明坐于松下石上,僮子煮茶。
  画面左上题:“嘉靖辛卯九月为衡山先生六十岁小像 。
  东山许至震写。
  ”
  许至震,字东山,浙江嘉善人。
  善写真。
  
  《琴士图》主角为 琴师杨季静(约),琴师坐松林泉石间品茗抚琴,僮子焚 香煮茶,松风琴韵茶 烟,意境清幽,令人两腋生风,尘虑涤尽。
  题款“唐寅为季静作”,钤印“南京解元”、“ 唐伯虎”。
  
  《煮茶图》 画茅屋置于水岸,隔水远山,茅屋前山石 上两株古松蔽屋。
  门前一人正执扇煮茶,与茅屋内拥书而坐的高士目光相 接。
  此画引首有“六如墨妙”四篆字,拖尾有祝枝山楷书卢仝茶歌。
  
  仇 英(约),字实父,号十洲,原籍江苏太仓, 后移居苏州。
  少年时当过漆工,后改学画,曾得到名师周臣指授,深受文徵明等文人画家的影响和熏陶。
  他悉心临摹唐宋名迹,在工笔重人物和青绿山水上取得突出成就,名驰画坛,为“明四家”之一。
  此图集山水与人物于一体,画中远山近水,山泉飞瀑,草亭筑于松溪石畔,亭内坐一文士 ,手握羽 扇,注视着携罐汲泉备茶的僮子。
  亭前的树荫下有茶炉、茶壶一组,一旁石上放着茶壶、茶罐和茶杯等茶具,体现了品茶赏画的悠闲情趣。
  
  此图左侧画苍松巨岩,临水平坡上,有二僮子在树下汲水煮茶,二文士席地而坐,欣赏画卷。
  人物形神毕肖,颇有生活情趣。
  山石采用小斧劈皴法,方硬嶙峋,富有质感。
  画面意境清旷,静中见动。
  左侧岩上款:“ 吴郡仇英为谿隐先生制。
  ”
  此图反映了明代中叶苏州繁华的商业、手工业面貌和社会风俗,其中有许多与茶有关的细节,如所选局部上 有一茶食铺,上有白色方形的“细巧茶食”招牌。
  
  此图绘高帽长髯的文 士,与《东坡品古》中的形象相似,当是描写苏拭 、米芾等文人园林品茗雅集博古的场面。
  屏风上的山水画和满月夜的花鸟画,更增添了画面的空间纵深感和诗情画意。
  构图通过屏风和栏杆的匡合,繁而不乱。
  画面细腻精到,色古艳。
  人物衣纹,略仿周文矩的战笔描。
  
  《赏荷啜茗图》画一士人舒坐于地,一手展卷一手执扇,向上侧头,若有所悟。
  他身前地上有茗盏和书,身侧有古琴和瓶荷,身旁一僮子跪坐持扇对风炉煮茶。
  画面表现了明代士人的闲居品味
  作者是明代画家王鉴,不是同名的清初“四王”的王鉴。
  
  此图画龙 井茶山下,修篁石林间的亭 阁中,有 三人围坐。
  其意境正如元代虞集《次邓文原游龙井》诗中所云:“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昼。
  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
  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
  烹煎黄金芽, 不取谷雨后。
  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
  ”画面左上题款“龙井。
  懋晋 ”,白文印“明之”。
  宋懋晋(?一1620年后),字明之,松江(今属上海市)人。
  明代画家,从宋旭受业,参以宋元遗法,为时所称。
  宋懋晋时,龙井茶名已盛。
  
  文嘉(),字休承,号文水,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徵明子。
  画承家学,精山水。
  《惠山图》作于明嘉靖乙酉年(1525年)。
  上一年,文嘉偕友为观摹王绂的书迹而游无锡惠山,此图系回忆当时品茶说道之作。
  画法虽较粗涩生硬,但犹见文人气息。
  加上构图疏朗,使人观赏时的视觉颇感舒展。
  款题“乙酉十一月望前一日,补画于万笙轩。
  文嘉”, 钤“文休承”白文方印。
  
  《山静日长图》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文中“山静日长”一节的意境,画面体现晚明文士在饮茶生活中参 悟人生,参悟天地宇宙的玄机,达到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境界。
  
  《煮茶图》是继王绂《竹炉煮茶图》后的又一幅以竹炉煮 茶为题材的画作。
  画面左边一文士席地而坐,正欣赏着自己刚写完的长卷,一书僮帮助展卷;右边一文士正对着竹炉候汤烹茶。
  王问(),明代中期文人画家,字子裕,号仲 山,江苏无锡人。
  
  《品茶图》画山崖下、清泉边,兰花盛开的环境中,一人对风炉扇火煮茶,二人坐于条凳上品茗,方桌上放着青铜器等古玩。
  
  孙克弘(),字允执,号雪居,上海松江人。
  官至汉阳太守。
  能诗善画。
  《销闲清课图》绘林下清课二十幅,从中可窥 见当时士人生活之清雅。
  其中画面右上角题有清课之一“烹茗”的这幅,画水岸山台奇石之间、茂林之下,三人款话,二僮烹茗。
  山水园林之胜,茶友交谈之亲,现烹现点及茶具之美,呈现出 令人神往 的理 想氛围。
  
  《钓 船 享茗》画柳荫下江中一船,船头有高士垂钓,佐以香茗;船尾有僮子对风炉烹茶。
  船中还设有古琴、书籍和卷轴等,足见主人情趣之高雅。
  《仕女人物图》绘 石几前一文士捻须啜茗,目光淡定,一佳丽手持梅花,相伴于侧。
  画面右上书款:“道心韵事,平生自许。
  名花美人,晨夕与处。
  其为仙耶?人耶?吾目中少见此侣。
  洪绶题。
  ”这正是佳人佳茗,味同甘露,两腋生风 ,飘然欲仙。
  (清代茶画)
  清初,正统派“四王 ”和个性强烈的“四僧”引领画坛,康乾时期全国经济中心扬州成为艺术家谋生的最佳之地,各路艺术精英云集,“扬州八怪”应运而生。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扬州的地位 被上海 所取代。
  异纷呈的茶画见证了那个时代的风尚。
  
  《山水图》描绘下棋烹茶观景于山水怀抱中。
  画面右上自题曰:“不识何代山,黄斑上绫絹。
  若是《辋川图》,记取茱萸沜。
  担当。
  ”以意笔墨韵表达云烟出没的石矶上风炉烹茶,三五好友相与为乐的场面。
  
  《携琴访友图》画船系在岸边,岸上置风炉、扇、火箸等烹茶器具,一人携水壶正要烧水,一人双手靠几案,像是等待约客。
  而画面左部树丛中高士策杖,僮子携琴依随,正赴约行进中。
  水墨笔意表达了江天浩淼,瀑布泉流,树色苍苍,大自然中携琴访友的茶会禅意。
  画面右上有款:“满眼百杂碎,一笔打合了。
  此是指头禅,天下皆不晓。
  担当。
  ”
  
  萧云从(),字尺木,号无闷道人,晚称钟山老人,安徽芜湖人。
  善画山水,体备众法,笔意清疏韶秀,晚年放笔,自成一格。
  《石磴摊书图》,山峰峻厚,气势雄壮,是全景山水的法式。
  山中茅舍二栋,松树数株,飞瀑汇潭,石桥凌跨。
二高士盘坐于石磴 之上,高谈阔论;稍远处,一僮子 挥扇煮茗,以应高士陆羽之嗜。
  图上自题七绝一首,诗 云:“摊书石磴意 逍遥,松下时听燕语娇。
  山间不知昨夜雨,瀑飞如练出 丹霄。
  ”款署“己酉初夏,七十四翁云从”。
  
  《纳凉竹下》,画洞壑竹林下,一人坐石上,僮子水边烹茶对语。
  笔意简淡,风格轻灵秀逸。
  自题:“纳凉竹下。
  仿范中立意也。
  ”钤“无闷”白文印。
  
  《关山行旅图》,画高山、瀑布,山麓屋宇数进,泉流相绕,屋中二人对坐,边屋中一人备茶,屋前松下有二马,大约为屋中二人关山行旅之坐骑。
  
  《墨醉图 》画茶壶梅花,自题:“庙后秋茶发细香,窗前枝影斗明妆。
  未妨水厄传新语,好与梅精作醉乡。
  石涛。
  ”钤“瞎尊者”朱文印。
  
  《蕉阴品茗图》表现的品茶情景和茶具,与现在类似。
  园林中,蕉荫下坐 三人。
  石案前一官人坐石上持盏品茗,案上放着三把紫砂壶和盛满茶水的公道杯、茶盏。
  中间一人双手端紫砂茶壶俯身要给官人。
  官人对面的绣墩空着,石案上有茶托,放着两盏茶。
  画面左下部有一人,坐地上执扇对风炉烧水。
  风炉旁的石案上放着茶盘茶盘上合扑着茶盏。
  此画线条圆劲,设色古雅,人物神 态生动。
  吕焕成() ,明末清初画家,字吉文,号祉园山人,浙江余姚人,善画人物 、花卉,兼工山水。
  
  叶 欣(1718世纪),字荣木,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流寓金陵(今江苏南京),擅山 水,学宋赵令穰法,复师明姚允在之意,能独抒性灵。
  为“金陵八家”之一。
  此两幅品茶山水册页,布局空旷,用笔轻灵,墨色淡雅。
  山水图之六,所画只占画面一小角,两棵树旁,潺潺溪流,一文士拥书席地而坐,转头背对画面,向天际望去。
一僮子烧好水,泡好茶,捧茶壶向他而来。
  画面幕天席地,景致悠远,意境秀雅,具所谓“淡远又淡远,淡远以至于无”的韵味。
  山水图之七,用陆心源在其《穰梨馆 过眼录》中记述的“秀澹精微四字,堪为荣老传神点睛”来描述非常贴切,这种韵味正是茶的韵味。
  
  《蕉荫品茗图》绘写蕉荫下一文士傲坐竹榻上,放下书展望前方。
  文士右边太 湖石后有三僮子在备茶,一持扇对风炉烧水,一执壶泡茶,一前去给文士奉茶。
  画面上三僮子画 得很小,以衬托文士不凡的气度。
  
  《平台幽兴》绘临泉高台上垂钓、品茗、观泉的幽兴。
  梧桐树下高台上,有高低两个石案,一置茶壶、茶杯,一置风炉、茶铛和茶碾,二人居高品茗观泉,山水之中充满诗情画意。
  戴本孝(),字务旃,号前休子,一生布衣,隐居鹰阿山,故又号鹰阿山樵,安徽休宁人。
  绘画多写黄山胜景,擅用干笔,意境清旷,趣味高逸。
  
  《课茶图》画一文士坐水边石上啜茗,侧身看僮子煮茶 ,僮子对炉扇风,回头听文士指导茶艺。
  右上题“课茶声细炉中雨”。
  “炉中雨”指水沸声,宋罗大 经有写水沸之句“松风桧雨到 来 初”。
  萧晨(后), 字中素,号灵曦,江苏扬州人。
  工诗,善画山水、人物 ,师法唐宋传统画法,功力极深。
  
  高翔(),字凤冈,号西唐,又作犀堂、西堂等,扬州人。
  擅山水、花卉,间作佛像人物。
  篆刻与汪士慎、丁敬齐名。
  又与高凤翰、潘西凤、沈凤并称“四凤”。
  此图右上题诗点出画面主题:“乍暖轻凉正及晨,笔床茶灶总随身。
  冶春漫道风流歇,剩 有渔洋一辈人。
  ”描绘了一群老少,不负春光,在山水中品茗赋诗的闲情逸致。
  
  李鱓(),字宗扬,号复堂,别 号懊道人等, 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
  清康熙五十年(17 11年)中举人,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以绘画召为内廷供奉,从蒋廷锡、高其佩学画,画风工细 。
  后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受石涛等影响,转而放笔写 意,大胆泼辣,挥洒自如,感情充沛,富有气势。
  其作品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影响。
  《壶梅图》画茶壶和墨梅,一把破蒲扇,来表明茶炉烧水,富有茶趣。
  画 面上部题款曰:“峒山秋片,茶烹 惠泉。
  贮 砂壶中,色香乃胜。
  光福梅花开时,折得一枝,归吃两壶,尤觉眼耳口 舌倶游清虚世界,非烟火人可梦见也!花溪有此稿,李鱓少变其意。
  ”
  《采茶翁图》左上方自题:“采茶深入鹿麋群,自剪荷衣积绿云。
  寄我峰头三十六,消烦多谢武夷君。
  ”后钤“黄慎”朱方印、“瘿瓢”白方印。
  画中一老者席地而坐,右手持羽扇,左手着地,身后置长杆、竹篮,篮中盛满茶叶。
  老者为深山隐士,皓发长髯,面部略显疲惫。
  草草数笔而具超然之趣,其挚友曾感叹黄慎的写意人物:“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
  ”
  
  华喦(),字德嵩,更字秋岳,号新罗山人、布衣生、离垢居士等,福建上杭人,1704年定居杭州。
  工人物、山水、花鸟、草虫,脱去时习,力追古法。
  善书,能诗,时称“三绝”,为清代绘画大家、扬州画派代表人物之一。
  此图画三间房舍,依山临水,幽木环抱,笔 墨清劲,具南宗意韵。
  左上题元好问诗,点出  了房舍内主人的情致:“诗肠搜苦怯茶瓯,信手拈书却枕头。
  檐溜滴残山院静,碧花红穗媚凉秋。
  ”钤白文“顽生”。
  元代开始,文人画讲究诗、书、画、印熔于一炉,互相生发,成为中国画的一大特色。
  此图画清秋山院,屋檐滴雨,有“山静似太古”之感,主人品茶吟诗,一赏秋艳 ,画中之意,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金屋春深图 》,透过窗的帘栊,画一 美人坐茶几上品茗。
  茶能清神,有消腻去脂的美容 功效。
  画面上部款:“金屋春深晚起迟,云鬟慵整乱如丝。
  内厨 几日无宣唤,不向君王索荔枝。
  乙卯夏日写于帘屋,新罗山人华喦。
  ”钤朱文长印“小园 ”、朱文圆印“布衣生”和白文印“华喦”、“解弢馆 ”。
  从题诗可知,此图所画乃杨贵妃,表现的是杨贵妃晓妆晚起的情景。
  虽然所画之人为唐人,但其衣着乃清人服饰,画风亦为典型的清代式样。
  

史上最全茶图(整理了两天,不收藏太可惜了!)茶方天画 传奇世界时长版:传世的方天画戟跟传奇中的赤血魔剑意曲相同有什么联系?阿阳·今天 19:03 王者荣耀:草莓

茶方天画

支持原创,感谢原作者,当前文章内容由茶友提供让茶友参考之用,如需删除请随时联系我哩

早上喝茶叶水好吗 方天

早上喝茶叶水好吗

几天的茶叶水能喝吗最好喝一杯温水,也可以喝一杯蜂蜜水,以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和解毒。早餐后,你可以适量喝茶...
上善若水,润物于心 方天

上善若水,润物于心

若水牌普洱茶,再也没能保住初心、淡泊如水、宽容万物,无奈之时,只能借清茶一盏,寻回内心深处之宁静与无求...
    • 方天 方天 4

      史上最全茶图(整理了两天,不收藏太可惜了!)